加载中

【趋势洞察-4】新版基药目录调整五大方向,干货建议收藏!

2022-11-17

image.png

image.png

2022年中国医改政策趋势分析报告(下篇)

智慧支持单位:健识局

1.3 着力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3.1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如何提升公共卫生应对能力,降低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重要课题。事实上,面对新冠疫情,要做好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提高重大疫情监测预警、流调溯源和应急处置能力,已是业界共识。

这也让核酸检测行业反复被推到快速发展的风口。华大、万孚、迈克、金域等龙头企业的营业收入大幅提升,预计至2030年,中国IVD市场规模将达到2881.5亿元,在全球市场规模占比提升至33%,成为最大的IVD产品消费国


1.3.2 完善慢性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和服务模式
2021年3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通知称,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推进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国95%的区县,并逐步向基层延伸

当前,互联网医疗产业已步入3.0阶段,从最初的在线问诊,逐步演变成囊括在线问诊、远程治疗、处方外流、送药到家等一整套闭环,成为公立医疗资源的有效补充。

中长期来看,互联网医疗必须与实体医院紧密合作,培养高等级、适应互联网节奏的医生,同时探索在各环节增加用户留存、增强就医服务质量的差异化经营模式


1.3.3 推进基层慢病医防融合管理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初步推算为75593.6亿元。其中,慢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比近70%。

201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3亿多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将其在国家基本医保用药目录范围内的门诊用药统一纳入医保支付,报销比例提高至50%以上。在此基础上,国家医保局进一步于2021年11月展开胰岛素专项集采,涉及金额约170亿元,无疑对基层市场形成巨大利好

按照“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的改革方针,全国各地基层社区相继组建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业内普遍认为,要打好慢性病一体化管理攻坚战,当务之急是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以智慧医疗为抓手,在紧密型医共体构架下,建立慢性病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1.4 推进医药卫生高质量发展

1.4.1 持续推进一致性评价

按照惯例,全球85%的处方量是由仿制药提供。庞大市场的背后是用药安全,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势在必行。2021年12月,国家出台《“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技术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进一步落实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持续推进化学药品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今年5月,国家药监局在“持续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政策解读会上重申,一致性评价工作有利于提升药品质量,加速原研药替代,同时有利于降低药品价格,保障药品的患者可及性,提升中国仿制药产业的整体水平,推动中国制剂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遥想一致性评价政策出台之初,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但与国家集采挂钩后,企业态度立刻转变,积极参与过评,希望保住市场或借此翻身。

至此,中国仿制药市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米内网数据显示,截止今年4月22日,国内通过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已有748个。

image.png

值得关注的是,前三家已逐渐与第二梯队拉开差距,位次在短期之内不会发生变化,强者恒强,今后中国医药市场将越来越集中。随着仿一致性评价进入常态化,今后会有更多品种纳入国家集采,影响万亿仿制药的走向,推动国内化学仿制药的立项从“仿标准”到“仿品种”升级。


1.4.2 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

自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废止增补目录的工作就提上议事日程。

2019年8月,在首次对医保目录进行全面调整之后,国家医保局发布公告称,地方不再进行乙类药品调整,原增补的品种原则上应在3年内逐步消化。清退地方增补目录的号角就此吹响。按照国家医保局的计划,各省需按“442”(增补数量的40%、40%、20%)的原则,3年逐步退出。

曾几何时, 医保基金以县级统筹为主,随后逐渐上升至地市级或省级。基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医保基金管理能力等诸多问题,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认为,各省医保目录调整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起到积极作用,但随意增补目录容易滋生地方保护主义和腐败。

现如今,人口流动频繁,报销待遇不同给广大患者带来更多麻烦,清退五花八门的增补目录势在必行。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国已有15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前完成了增补药品的“消化”任务,其余16个省份的完成时间为2022年底。业内普遍认为,实现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是解决我国医疗保障领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

7月23日,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全国各省份“消化”的地方增补药品在现有国家医保目录内都有价格更低、质量更好的替代药,调出影响不大。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加强调度,指导各地做好地方目录和国家目录的转换衔接,引导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国家目录中选择更好的替代药品,避免对临床用药造成影响。


1.4.3 公立医院优先使用基药目录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提升基本药物使用占比、转变医疗机构的用药结构,是所有医院今后发展方向之一。201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基药配备使用比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公立医院、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80%、60%。从全国抽样调查情况看,2019年这三个数字分别是59%、45%、39%,距离目标相差甚远

2022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建议,发挥药物经济学作用,对价格过低的基本药物适当提价,为生产企业留出合理利润,避免质优价廉、不可替代的“救命药”消失在基层。

最初,基本药物目录仅有307个品种,经2012年、2018年两度调整,目前增至685种。新版基药目录调整在即,业内预计:本次预计新增270个品种,其中化药约130个,中成药约140个

业内分析,本次基药目录可能会从5大方向进行调整:

一是增补中成药,后疫情时代,中药价值回归的呼声十分强烈;

二是增补临床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的药品;

三是在带量采购和价格谈判中大幅降价的高价值创新药;

四是临床用量大、认可度高的慢病用药;

五是儿童药等。

创新药也可能进入基药目录,关键在其临床价值是否满足临床必需。以2018年基药目录修订为例,12种临床急需的肿瘤新药被纳入,包括当年6月刚刚获批上市的丙肝新药“丙通沙”。这也符合我国当前新医改的目标: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1.4.4 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推动中医药的振兴发展,一直是医改重点之一。

2022年5月,国务院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开展医疗、医保、医药联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点,推动中医特色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这意味着,中医药也将进入DRG改革之列。在有2.3万个中医医疗机构,192家中医医院的广东省,早在2022年1月就组织专家分批遴选中医优势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开展中医药服务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国家医保局鼓励对中医药报销给予政策倾斜。广东省顺势将符合条件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类医院制剂以及针灸、骨科康复、治疗性推拿等纳入广东省医保支付范围。随后,南京市跟进DRG改革,对部分中医优势病种试行中医分组。业内普遍认为,DGR改革无疑有助于中医药临床治疗规范和标准的建立。国家医保局鼓励医疗机构使用中成药,不仅允许中药饮片加价销售,还考虑利用“双通道”政策拓展零售渠道。

面对现有临床评估体系,中医药品种如何证明对疾病治疗起效、何时起效、起效的特点等诸多问题,应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估体系,这需要政府、学界、企业等产业链上每个参与者共同努力

2022年初,上海、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等7个省份获得首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资格。毫无疑问,国家已将中医药传承创新提到重要地位,改革示范区的推出,正是鼓励中医药在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




下期预告

下期将为您带来趋势洞察——《中国制药工业“十四五”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智慧支持单位: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


最新新闻

我们使用cookies来分析和改善我们的服务,以对内容、广告和您的数字化体验进行提升和个性化。您使用我们网站的相关信息我们也会分享给我们的社交媒体、广告和分析合作伙伴。通过选择“全部接受”、关闭横幅说明或继续浏览我们的网站,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点击查看 隐私政策
全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