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趋势洞察-4】新版基药目录调整五大方向,干货建议收藏!
2022-11-17
1.3.1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这也让核酸检测行业反复被推到快速发展的风口。华大、万孚、迈克、金域等龙头企业的营业收入大幅提升,预计至2030年,中国IVD市场规模将达到2881.5亿元,在全球市场规模占比提升至33%,成为最大的IVD产品消费国。
当前,互联网医疗产业已步入3.0阶段,从最初的在线问诊,逐步演变成囊括在线问诊、远程治疗、处方外流、送药到家等一整套闭环,成为公立医疗资源的有效补充。
中长期来看,互联网医疗必须与实体医院紧密合作,培养高等级、适应互联网节奏的医生,同时探索在各环节增加用户留存、增强就医服务质量的差异化经营模式。
201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3亿多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将其在国家基本医保用药目录范围内的门诊用药统一纳入医保支付,报销比例提高至50%以上。在此基础上,国家医保局进一步于2021年11月展开胰岛素专项集采,涉及金额约170亿元,无疑对基层市场形成巨大利好。
按照“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的改革方针,全国各地基层社区相继组建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业内普遍认为,要打好慢性病一体化管理攻坚战,当务之急是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以智慧医疗为抓手,在紧密型医共体构架下,建立慢性病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1.4 推进医药卫生高质量发展
1.4.1 持续推进一致性评价
至此,中国仿制药市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前三家已逐渐与第二梯队拉开差距,位次在短期之内不会发生变化,强者恒强,今后中国医药市场将越来越集中。随着仿一致性评价进入常态化,今后会有更多品种纳入国家集采,影响万亿仿制药的走向,推动国内化学仿制药的立项从“仿标准”到“仿品种”升级。
自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废止增补目录的工作就提上议事日程。
2019年8月,在首次对医保目录进行全面调整之后,国家医保局发布公告称,地方不再进行乙类药品调整,原增补的品种原则上应在3年内逐步消化。清退地方增补目录的号角就此吹响。按照国家医保局的计划,各省需按“442”(增补数量的40%、40%、20%)的原则,3年逐步退出。
曾几何时, 医保基金以县级统筹为主,随后逐渐上升至地市级或省级。基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医保基金管理能力等诸多问题,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认为,各省医保目录调整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起到积极作用,但随意增补目录容易滋生地方保护主义和腐败。
现如今,人口流动频繁,报销待遇不同给广大患者带来更多麻烦,清退五花八门的增补目录势在必行。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国已有15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前完成了增补药品的“消化”任务,其余16个省份的完成时间为2022年底。业内普遍认为,实现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是解决我国医疗保障领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
7月23日,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全国各省份“消化”的地方增补药品在现有国家医保目录内都有价格更低、质量更好的替代药,调出影响不大。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加强调度,指导各地做好地方目录和国家目录的转换衔接,引导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国家目录中选择更好的替代药品,避免对临床用药造成影响。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提升基本药物使用占比、转变医疗机构的用药结构,是所有医院今后发展方向之一。201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基药配备使用比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公立医院、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80%、60%。从全国抽样调查情况看,2019年这三个数字分别是59%、45%、39%,距离目标相差甚远。
2022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建议,发挥药物经济学作用,对价格过低的基本药物适当提价,为生产企业留出合理利润,避免质优价廉、不可替代的“救命药”消失在基层。
最初,基本药物目录仅有307个品种,经2012年、2018年两度调整,目前增至685种。新版基药目录调整在即,业内预计:本次预计新增270个品种,其中化药约130个,中成药约140个。
业内分析,本次基药目录可能会从5大方向进行调整:
一是增补中成药,后疫情时代,中药价值回归的呼声十分强烈;
二是增补临床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的药品;
三是在带量采购和价格谈判中大幅降价的高价值创新药;
四是临床用量大、认可度高的慢病用药;
五是儿童药等。
创新药也可能进入基药目录,关键在其临床价值是否满足临床必需。以2018年基药目录修订为例,12种临床急需的肿瘤新药被纳入,包括当年6月刚刚获批上市的丙肝新药“丙通沙”。这也符合我国当前新医改的目标: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推动中医药的振兴发展,一直是医改重点之一。
2022年5月,国务院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开展医疗、医保、医药联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点,推动中医特色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这意味着,中医药也将进入DRG改革之列。在有2.3万个中医医疗机构,192家中医医院的广东省,早在2022年1月就组织专家分批遴选中医优势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开展中医药服务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国家医保局鼓励对中医药报销给予政策倾斜。广东省顺势将符合条件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类医院制剂以及针灸、骨科康复、治疗性推拿等纳入广东省医保支付范围。随后,南京市跟进DRG改革,对部分中医优势病种试行中医分组。业内普遍认为,DGR改革无疑有助于中医药临床治疗规范和标准的建立。国家医保局鼓励医疗机构使用中成药,不仅允许中药饮片加价销售,还考虑利用“双通道”政策拓展零售渠道。
面对现有临床评估体系,中医药品种如何证明对疾病治疗起效、何时起效、起效的特点等诸多问题,应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估体系,这需要政府、学界、企业等产业链上每个参与者共同努力。
2022年初,上海、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等7个省份获得首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资格。毫无疑问,国家已将中医药传承创新提到重要地位,改革示范区的推出,正是鼓励中医药在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
下期预告 下期将为您带来趋势洞察——《中国制药工业“十四五”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智慧支持单位: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
最新新闻
Copyright © 2020 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06050757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7430号
隐私政策 技术支持:昊商易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