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趋势洞察-3】2022年中国医改政策趋势分析报告(中篇)

2022-11-16

2022年中国医改政策趋势分析报告(中)

智慧支持单位:健识局

1.2 深入推广三明经验,加快医改“腾笼换鸟”速度

1.2.1 展现三明医改的成绩

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进一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医改经验,加快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
三明医改政策设计的参与者、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詹积富介绍:三明在经过多轮医改的探索之后,医保报销比例在提高,个人负担占比在下降,百姓的看病负担在减轻。
2020年,三明市人均医疗费用167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报销比例上,2011年城镇职工次均费用为6553元,其中医保报销约占72%;2021年,次均费用为8551元,其中医保报销约占75%。
三明医改先后进行2次薪酬制度改革和9次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2021年,三明市医师的平均年薪达到19.34万元,其中主任医师平均年薪为30.09万元、副主任医师平均为23.19万元、主治医师平均为17.73万元、住院医师平均为12.32万元,阳光收入大幅提高。
在公立医院收入结构中,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大幅上升,药品耗材收入占比大幅下降。三明将医改的历程归纳为治混乱、堵浪费,到建章程、立制度,再到治未病、大健康三个阶段,逐渐获得中央的关注和认可。
2021年10月,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各地有关部门要学习三明医改,推动由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或一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充分发挥医改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


1.2.2 国家持续推进集采
2022年7月,国家第七批药品集采中选结果正式公布。此次集采有60种药品采购成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48%,涉及31个治疗类别,不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抗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也包括肺癌、肝癌、肾癌、肠癌等重大疾病用药。据统计,本轮国采品种2021年在公立医疗机构的销售额约为700亿元。按约定采购量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省费用185亿元。从2018年11月推出至今,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已经完成六批集采,节约医疗费用达2600亿元以上。
对比前六批集采结果来看,这一次是集采平均降幅最小的一次。“这次集采降幅温和主要是市场的结果,企业报价比较理性,报出超低价的品种也越来越少了。”国家医保研究院院长助理、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表示,企业现在更理性了,只要能中选,还是会追求利润空间。
地方及地方联盟也相继开展了多批药品及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2021年,“地方联盟版”中成药、四川省级联盟种植体的带量采购也正式开展,意味着采购品种范围的持续扩大。
今年2月,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指出,力争到2022年底,通过国家组织和省级联盟采购,实现平均每个省覆盖350个以上的药品品种,高值医用耗材品种达到5个以上。
2022年7月,第三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骨科脊柱类集中带量采购正式启动。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入路方式等组建产品系统进行采购,共分为14个产品系统类别。
随着集采深入推进,药企把精力转向创新药是必然趋势。在鼓励医药创新的环境下,通过创新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拉动销售增长、获得更高利润,是绝大多数药企的转型方向


1.2.3 对抗菌药等特殊性药物展开临床限用
被称之为“史上最严限抗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于2012年正式实施,随后几年国家卫健委多次发文,不断提高抗菌药使用门槛和监管力度。2022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将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直接纳入医院评审考核,进一步规范我国抗生素药物的合理使用。
2019年3月,国家卫健委出台合理调整抗菌药供应目录,调整周期原则上为2年,最短不少于1年。根据要求,耐药率高、不良反应多、循证医学证据不足、违规使用突出的药品均要清退出供应目录。这意味着,临床抗菌药使用限制进一步趋严
2022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显示,2020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6.28DDDs,较2019年下降1.5DDDs,且明显低于40DDDs的国家要求。此次“国考”DDDs指标的下降,意味着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公立医院的合理用药意识显著提升,管理工作卓有成效。武汉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林丽开认为,虽然目前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事实上,中国一些临床医师的诊断意识、遵循指南能力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使用抗菌药物无效后才去做微生物检测,这就导致很多感染的加剧和恶化诊断不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截至目前,已有山东、辽宁、广东、黑龙江等12省市发发文取消/限制门诊输液,同时,门诊输液叫停范围有向基层扩展的倾向,抗菌药市场将进一步萎缩。随着“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用药原则的普及,以及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工作的启动,尽管老牌输液企业,华润双鹤、科伦制药业绩均能实现小幅增长,但都已在谋求业务转型。


1.2.4 DRG/DIP改革试点启动
医保支付改革提速。2021年11月,国家医保局制定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这标志着欧美流行的医院控费政策将在中国正式落地执行。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司长黄华波在“第一届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大会”上表示:进行DRG支付改革总额控费是一种必然。必须保证医保和医疗同时实现各自的价值目标,这种支付方式才是可持续的。
作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DRG改革是将药品收入转化成医疗机构的成本,通过总额预付、结余留用的考核手段,激发医疗机构内部控制成本,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原动力。
早在2019年10月,国家医保局确定北京、天津、河北省邯郸市等30个城市作为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试点城市,这也拉开了公立医院用药控费的序幕。与此同时,CHS-DRG付费国家试点技术指导组组长、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医保中心主任郑杰曾公开表示:真正具备临床价值的创新产品,不应该受到“医保控费”的限制。2022年7月,北京市医保局印发通知,对重大疾病诊疗方案或填补诊疗空白的重大创新项目,开辟绿色通道。这意味着,创新药的使用可不受DRG控费的限制。但绿色通道申报必须要满足三年内审批新药、已取得医保分类代码、临床效果有较大提升等6大具体要求,因此符合条件的品种并不多。尽管如此,北京这一创新仍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撕开了一道口子,该政策若能成功落地,至少能推广到目前所有CHS-DRG的试点地区,对创新药仍是一大利好


1.2.5 完善药物流通新业态新模式
药品流通,是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行业。
2021年10月,商务部印发《“十四五”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药品流通行业与中国新发展阶段人民健康需要相适应,创新引领、科技赋能、覆盖城乡、布局均衡、协同发展、安全便利的现代药品流通体系更加完善。《意见》要求全国培育形成1-3家超五千亿元、5-10家超千亿元的大型数字化、综合性药品流通企业,5-10家超五百亿元的专业化、多元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100家左右智能化、特色化、平台化的药品供应链服务企业
经历“两票制”、“药品集采”等政策后,中国医药流通市场仍保持了稳定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医药流通市场由2017年的1.2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1.6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5%;预计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率为4.2%,到2026年市场增长至2.0万亿元。《“十四五”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药品零售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市场总额6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率接近70%
今后,龙头企业将占据更多市场,持续并购重组已是医药流通行业的主旋律



下期预告

下期将为您带来趋势洞察——《2022年中国医改政策趋势分析报告》(下篇)

智慧支持单位:健识局


最新新闻

我们使用cookies来分析和改善我们的服务,以对内容、广告和您的数字化体验进行提升和个性化。您使用我们网站的相关信息我们也会分享给我们的社交媒体、广告和分析合作伙伴。通过选择“全部接受”、关闭横幅说明或继续浏览我们的网站,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点击查看 隐私政策
全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