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趋势洞察-11】医药大健康4个新兴热门赛道!有数据有分析,入局前请仔细阅读
2022-12-09
智慧支持单位:弗若斯特沙利文
内容概览
在国家纲领政策和居民健康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大健康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0年的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健康观念的推广和重视,资本的涌入加快创新药、消费医疗、数字医疗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我国大健康产业展现出极大的成长前景。未来,随着新技术的突破和现有成果的转化,将形成以技术和产品为先导、服务为重要手段的产业发展模式,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将持续扩大。
本章将着重阐述中国医疗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热门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及驱动因素,为关注医疗大健康产业的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8.1 2021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8.1.1 大健康产业介绍
我国医疗大健康产业分为医药产品、医疗服务、消费医疗、医疗器械、营养保健品和健康基建六大细分领域。
8.1.2 中国大健康行业市场分析
受外部宏观环境驱动、内部医疗改革逐渐深化等因素带动,中国大健康行业市场在过去五年以9.1%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张,从2017年的65,213.4亿人民币增长到2021年的92,326.4亿人民币。受新冠疫情和宏观经济因素影响,2020年中国大健康行业市场规模与2019年相比,出现一定幅度下滑。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和医疗卫生保障能力为长期发展方向。在不断出台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中国GDP从2017年人民币83.2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人民币114.4万亿元,年复合增速为8.3%。我国GDP增长促进卫生总费用增加,同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稳步提升,带动大健康产业扩容,成为驱动中国大健康行业长期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发展大大缩短医疗需求与供给的距离,信息互联互通是大健康产业实现终端覆盖和全面健康管理的长期建设方向。同时,数字化医疗将终端需求与产业信息紧密结合,促进高质量产品创新与服务管理模式的进步,极大程度上拓宽了大健康产业服务内容。
8.2 中国大健康行业细分领域分析
2021年中国大健康市场规模达到92,326.4亿人民币,2017年至2021年复合年增长率为9.1%,行业整体快速发展。其中,医疗服务市场占比最大,2021年占总市场份额的56.4%。此外,医疗器械市场增速最快,2017-2021年以17.7%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同时,消费医疗市场与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相近,约为8,789亿人民币,在消费升级和颜值经济等趋势下,消费医疗市场增长潜力较为突出,受到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8.2.1 中国医药市场概览
自2015年我国开始实行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大大推动了我国医药创新发展。国家药监局建立起加快药品上市注册的制度体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年发布了优先审评审批的相关指导政策,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药品可申请适用优先审评审批的程序,大大加快了新药上市速度。国家药监局于2020年7月7日发布了《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申请审评审批工作程序(试行)》,目的是缩短药物临床试验的研发时间,使其尽早应用于无法继续等待的危重疾病或公共卫生方面急需药物的患者。
优化医保准入机制,促进创新药快速可及
8.2.2 中国营养保健品市场概览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消费者健康教育的普及,更多消费者希望通过营养保健品改善健康状态。其中,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抗疲劳及体重管理等领域的营养保健品受到欢迎。
营养保健品行业通常注重渠道和营销手段。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发展丰富了营养保健品行业营销手段,拓宽了营销渠道,增强了不同种类营养保健品的可及性,极大程度上推动了营养保健品行业发展。
为促进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多项相关政策。2019年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医疗领域高端设备研发制造。国家医疗改革的相关政策将推动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促进国产产品替代进口产品。此外,国家财政部与工信部联合发布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年版本)明确137种医疗器械100%采购国产,2021年多省地方政府发布“非必要不进口”的产品清单,鼓励优先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国产医疗器械进口替代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
8.2.4 中国消费医疗市场概览
8.2.5 医疗服务市场概览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3.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4.6个百分点。同时,受生活方式的转变与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眼、口腔等常见疾病向幼龄化及中高龄化发展,患者数量不断增长,促进相关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
8.3 中国消费医疗热门领域分析
8.3.1 医疗美容市场概览
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身体各部位进行的修复或再造。
医疗美容产业链上游为医疗美容原材料生产商,主要生产不同等级的透明质酸钠、肉毒杆菌素和胶原蛋白等产品原材料,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器械硬件及软件供应商;中游为医疗美容产品制造厂商,包括针剂供应商与耗材及器械制造商;下游为医疗美容服务商,包括公立医疗美容机构和私立医疗美容机构。
2021年,全球范围共开展手术类及非手术类医疗美容服务项目共10,572万例,较2017年的8,443万例增长了2,129万例,年复合增长率5.8%。中国医疗美容服务项目量从2017年的1,629万例增长到2021年的3,566万例,年复合增长率为21.6%。中国医疗美容服务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
我国的医疗美容服务行业虽然近年发展较为迅速,然而由于中国的发展较为不平衡,部分发达地区的医疗美容服务产业接受度较高,大部分地区的医疗美容产业仍然较为落后。相比于美国和韩国等已处于成熟阶段的医疗美容市场,中国的整体医疗美容服务渗透率仍然较低。同时,中国整体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发达国家较低,大部分不发达地区人口对于医疗美容服务的认知和社会环境对于医疗美容服务的接纳度较差;另一方面,接受过良好训练的注册整形外科医生和非发达城市地区的医疗美容机构资源仍然短缺。
根据沙利文统计分析,2021年中国医疗美容服务用户中女性占比为88%,用户群体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90后的医美用户群体开始逐渐占据市场主力,呈现年轻化趋势。在消费金额方面,女性平均客单价约为2,563元,男性花费则更高,平均客单价约为7,710元。
中国医疗美容服务消费者按所处地域分析
中国发达城市的医疗美容服务渗透率较高,医疗美容机构业也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据统计,2021年中国医疗美容服务渗透程度在一线城市18-40岁年龄的人群中达到22.2%。其中,医美渗透率排名前10位的城市均为一线或二线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成都、广州、重庆、深圳、杭州、南京、西安、青岛。随着医疗美容机构的扩张和整合,一线城市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此外,三线城市医疗美容服务渗透率为4.3%,远低于一线城市。非一线城市医疗美容服务渗透率目前较低,但非一线城市人口占据中国总人口的95%,相比一线城市有更大的增长潜力,中国医疗美容市场下沉空间巨大。
中国医疗美容服务消费者年龄分析
从中国医疗美容消费服务年龄分布情况来看,20-25岁年轻人是中国医疗美容服务最大的消费群体,占总体医疗美容服务数量的37%。整体来看,中国医疗美容市场主体为90后,随着医疗美容服务渗透率不断提高,25岁以下的消费者比例正快速上升。进一步来看,与90后相比,00后更容易接受医疗美学概念及服务。
新一代消费者群体越来越注重外表,美的价值被具现化,追求美与美带来的价值成为新的消费潮流,极大地推动了颜值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医疗美容的需求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具有高粘性、高复购率的,从审美到求美的需求将持续促进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
轻医美产品及服务丰富度的提高促进医疗美容服务渗透加强
相较于传统医疗美容领域,消费者对更安全、更有效、更自然的美容服务的关注上升,注射类与光电类项目相比于手术类医疗美容项目,对医生的操作要求与审美要求相对更低,对麻醉科、药剂科等配套科室要求也相对较低,从商业模式角度看扩张性和可复制性更好。因此,轻医美的发展提高了医疗美容服务的渗透率,有着比传统医疗美容更迅速的扩容方式。此外,随着年轻群体对产品多方面需求的浮现,轻医美产品也向着更便捷、更高效、最小化风险、最短化修复期等多方向优化,促生了产品的多样化,使得医疗美容市场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快速提升。
医疗美容服务依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包括直播、短视频等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拓宽了医疗美容行业的营销模式,使医疗美容营销覆盖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医美服务机构以多渠道策略精准定位客户群体,提高转化率。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创新和营销手段的多样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客户粘性,提升复购率,另一方面有助于潜在消费者的转化,发展新客户群体。
8.3.2 中高端妇产市场概览
中国民营中高端妇产服务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289.8亿人民币增长到2019年的360.9亿人民币。
由于二孩政策的推行,35岁及以上高龄产妇在分娩产妇中占比近年来维持在较高水平,根据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数据,2016年至2019年,高龄产妇占比分别为11.40%、13.57%、12.49%、11.12%。高龄产妇的分娩风险更大,且收入通常相对较高,因此对产科服务有更高要求,将刺激中高端产科需求的扩大,从而促进中高端妇产科医疗服务市场的增长。
8.3.3 眼科市场概览
8.3.4 齿科市场概览
口腔健康服务通常由口腔保健服务机构提供,包括综合医院、牙科医院及牙科诊所。口腔医疗服务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分别为口腔医学治疗(口腔内科治疗)、口腔植入和修复(口腔种植修复)以及正畸治疗和美容牙科(正畸与口腔美容)。
口腔美容在面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如部分轻度牙齿矫正、冷美白、牙齿贴面等通过轻度治疗手段改善口腔外观,实现面部管理。在中国消费升级趋势下,我国消费类口腔健康医疗服务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近年来,随着居民医疗支出的增加和口腔保健意识的提升,中国口腔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中国口腔健康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918亿人民币增长到2020年的1,199亿人民币。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整体市场规模出现一定下降,但长期增长趋势不变,民营口腔医疗服务机构逐渐成为口腔医疗健康服务市场的主导力量。
受饮食结构改变及口腔健康行为等因素影响,我国儿童患龋情况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12岁儿童平均龋齿数为0.86颗,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比十年前上升了7.8%。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比十年前上升了5.8%。农村高于城市。儿童患龋情况已呈现上升态势。
在2005-2015年的10年间,我国35-44岁年龄组的牙周健康率明显下降,牙龈出血、深牙周袋的检出率和检出牙数明显上升。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2005年中年人牙龈出血和深牙周袋的检出率分别为77.3%和5.7%,到2015年分别上升至87.4%和6.9%。整体来看,2015年中年人牙周健康率为9.1%,较十年前下降了5.4个百分点,我国中年人牙周病仍呈现高发趋势。
在2005-2015年的10年间,老年人无牙颌率从6.82%下降到4.5%,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同时,65-74岁老年人存留牙数为22.50颗,较2005年增加了1.53颗。
最新新闻
Copyright © 2020 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06050757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7430号
隐私政策 技术支持:昊商易通
